1782年3月17日,意大利小提琴家维奥蒂(Giovanni Battista Viotti,1755-1824年)在巴黎使用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c.1644-1737年)于1709年制作的小提琴举行音乐会首演。这一场音乐会非常成功,让斯特拉迪瓦里提琴声名大噪,成为巴黎制琴家竞相模仿的对象。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和君主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监狱(Bastille),释放7名犯人,共有98人死亡,这些人大多是政治犯,法国大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后来,这一天成为了法国国庆节。
在法国大革命结束后,巴黎经济迅速地复苏,法国制琴重心渐渐由密尔古(Mirecourt)转移至巴黎(工会制度失去约束力也是原因),而此时的巴黎,聚集了许多来自外地的音乐家及制琴家(音乐的浪漫时期)。同时,也将法国制琴业带入辉煌时期,此时期的代表作者包括:君-弗朗索瓦·阿德瑞克(Jean François Aldric,1765-1843年)、弗朗索瓦·路易·皮克(François Louis Pique,1758-1822年)以及尼可拉斯·吕波(Nicolas Lupot,1758-1824年)等。
提琴外观的设计在这一时期有重大改变,制琴家们不仅仅是模仿斯特拉迪瓦里的设计风格,在颜色、弧度、取材上,都跟以往的提琴相差甚巨,变化极大。这样的变化,不仅开创了法国制琴学派的新起点,甚至一直延续到近代。
弗朗索瓦·吕波出生于法国孚日省(Vosges),是劳伦·吕波(Laurent Lupot,1696-1771年)的儿子,吕波是密尔古地区乐器制作家族,劳伦·吕波是家族中第一位制琴师。后来,弗朗索瓦·吕波子承父业,成为吕波家族第二代传承人。
优秀的弗朗索瓦年轻时远离家乡,1746-1754年在法国东部的Lunéville工作。1754-1768年在德国斯徒加特(Stuttgart)服务于符腾堡公爵(Duke of Württemberg)。1769年,搬回法国西北部的大城欧灵(Orleans)工作,在当地相当有名气,制作了许多不同类型乐器。之后搬到巴黎跟儿子一起工作,1804年在巴黎过世。两个儿子中,弗朗索瓦二世(Francois II Lupot,1774-1838年)成为法国优秀制弓师;尼可拉斯·吕波(Nicolas Lupot,1758-1824年)成为法国最优秀制弓琴师。一般而言,弗朗索瓦会在琴背板会打上“Lupot Orleans”印章,他所制作的提琴,如同1750年代法国提琴的外观。
Violin by Francois Lupot 1774
弗朗索瓦·吕波 小提琴 1774年
这是一把罕见的贴有本人原始标签的小提琴,使用薄薄的棕咖啡色的漆(密尔古另一类型的风格),琴板背后有“Lupot Orleans”烙印,琴板弧度起伏很大,这也是当时结合传统法国与德国的设计风格。
弗朗索瓦·路易·皮克(François Louis Pique,1758-1822年)1758年出生在波黑特(Boret),他的父亲是当时有名的琴商。皮克早年在密尔古的苏尼(Edmond Saunier,c.1730-1810年)的教导下当学徒,1777年左右到巴黎开始经营自己的制琴事业。1782年3月17日,维奥蒂在巴黎的音乐会成功演出,并在巴黎待了十年。在这一时期开始,音乐家要求采用维奥蒂使用的斯特拉迪瓦里1709年制作的提琴作为复制琴蓝本,这些提琴在当时获得相当大的反响,大量的订单涌入,因而皮克要求住在欧灵的弗朗索瓦二世·吕波及尼可拉斯·吕波兄弟帮他制琴。
1792年,皮克开始委托尼可拉斯·吕波制琴,此后尼可拉斯·吕波往返于巴黎跟欧灵之间。1796年正式在皮克巴黎的工作室工作,直到1798年。1798年后尼可拉斯·吕波开了自己的店,但两人始终维持着友好关系。此后,皮克一直帮尼可拉斯·吕波工作,直到1816年退休,1822年在巴黎去世。
皮克与吕波所制作的琴极为相似,但仔细比较下会发现,皮克所制作的琴在体型上比吕波所制的稍微大一些,琴身的轮廓较长、拱形曲度较为圆弧,类似斯特拉迪瓦里风格,f孔具有极高度的对称性。在镶线方面,皮克会在C区的四个琴角上,使镶线向上收,这种镶线作法非常特别,需具有相当好的工艺技术才能完成。
Violin by Francois Louis Pique 1802
弗朗索瓦·路易·皮克 小提琴 1802年
这是一把贴有本人签字原始标签的小提琴,宽大边角,选用上选的材料制作完成。琴头根据STRAD的设计风格,完全跳脱传统密尔古风格,在镶线收尾的蜂针有着细细的延伸,呈现出他特有的风格。作品所展现的音色是典型法国特色:宏亮的共鸣、十足的穿透力以及宽广的音色。
弗朗索瓦二世·吕波年轻时在父亲工作室学习制琴。1794年,为了了解小提琴的市场需求,跟随父亲和哥哥前往巴黎,因而发现琴弓的商业市场。弗朗索瓦二世于是开始制作巴黎客户要求的琴弓。除此之外,他也为许多著名制弓师进口中南美洲的布兰哥木(Pernambuco),其中包含著名制弓师图特兄弟。为达到商业需求,他经常往返欧灵和巴黎两地,也使家乡出产的染料闻名遐迩。
弗朗索瓦二世认识了对早期制弓风格影响极大的弗朗索瓦·塞维·图特(François Xavier Tourte,1748-1835年)后,却与其兄尼可拉·李奥纳多·图特(Nicolas Leonard Tourte,1746-c.1807年)合作,并制造带有“TOURTE ◊ L”烙印的琴弓。
1830年,弗朗索瓦二世发明了金属底侧滑片(metal under slide),可使马尾库的位置更加耐磨。因为业务逐渐增加,他邀请年轻的约瑟夫·瑞内·拉福尔(Joseph Rene Lafleur,1812-1874年)一起制弓;因此,某些烙印着“Lupot”的弓和烙印着“Lafleur”的弓非常相似。到了1835年,多米尼克·佩卡特(Dominique Peccatte,1810-1874年)也加入了吕波工作室,大家共同制造琴弓。约1837年,佩卡特发展出自己的弓模。1838年,弗朗索瓦二世在巴黎逝世,享年六十四岁。他的制弓工作室则由多米尼克·佩卡特继承,又持续了约十年时间。
吕波的弓在法国制弓史上相当重要,他跟老师一样,一生中一直尝试新的设计,在弓的长度、重量、弧度及配件上,一直在变化,在他之后的法国弓几乎定型,没有其他的变动。
Cello Bow by Francois II Lupot c.1800。约1800年,弗朗索瓦二世制作的大提琴弓,有着壮硕的外观,延续李奥纳多·图特风格的弓毛箱。
Vioilin Bow by Francois II Lupot 1830。1830年,弗朗索瓦二世制作的小提琴弓,弓杆打着“Lupot”印章,弓毛箱也使用他创新设计的金属滑片(Under Slide)。
尼可拉斯·吕波是出生于德国的法国制琴家,他被认为是法国最好的提琴制造者,同时也被誉为法国的斯特拉迪瓦里。吕波家族中第一位开始制琴的是劳伦·吕波,到他这代已是第三代。弗朗索瓦·吕波,也就是尼可拉斯的父亲,先后担任斯图加特符腾堡公爵的制琴师,尼可拉斯·吕波即出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
吕波自1768年起开始其制琴事业。一开始与他的父亲一起工作,但他的制琴技术迅速地超越了他的父亲。吕波在1792年开始与弗朗索瓦·路易·皮克成为商业伙伴。1796年,跟哥哥搬到巴黎帮皮克工作。
吕波在巴黎时,有机会亲自看到斯特拉迪瓦里名琴而启发了制作灵感,同时也期许自己能和史特拉底瓦里一样,制作出优秀的乐器,因而更为精进自身的制琴技术。他以斯特拉迪瓦里琴为基础,迅速地改良了自己的制琴风格,不论是在提琴的外观、漆料的颜色以及音色方面都做了改进,这对于当时以及后代的制琴师有很大的影响。
1798年尼可拉斯·吕波在巴黎开设了工作室,1810年时,事业达到了最高峰。1813年,成为皇家礼拜堂的小提琴制造师;1816年,成为皇家音乐院(Ecole Royale de Musique)的小提琴制造师,直到他辞世前始终保持着高度评价。路易18世自1815开始给予“国王修琴师(Luthier de la Musique du Roi)”封号,仅科里克(Jean-Gabriel Koliker,1753-1844年)跟吕波两人获得,吕波过世后由女婿继承封号。
吕波的作品大多为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则较为罕见。其作品通常使用透明深橘红色的漆。吕波的提琴作品在外观和漆的选用上与Strad接近,音色音量,都在法国琴中排第一,即使在现代,他也是最接近意大利琴的法国作者。
吕波影响了巴黎在十九世纪的制琴工业,同时也建立起法国制琴学派。在众多弟子当中,最有名的即是查尔斯·佛朗索瓦·刚德(Charles François Gand,1748-1820年),刚德同时也是尼可拉斯·吕波的女婿及继承者;另外一位有名的弟子则是奥古斯丁·塞巴斯蒂·安菲利普·贝纳代尔(Auguste Sebastien Philippe Bernardel,1798-1870年)。
Viola by Nicolas Lupot c.1780
尼可拉斯·吕波 中提琴 约1780年
这把中提琴是吕波欧灵时期的作品,体型相当小,仅390mm。选用金黄色的漆,材料一般,琴板里面打有“LUPOT ORLEANO”烙印。吕波制作的中提琴相当稀少,目前已知的都只有390mm的大小。博物馆收藏的另一把意大利都灵普雷森达(Giovanni Francesco Pressenda,1829年)中提琴,也使用此模子跟尺寸,显然这在当时法国是一个流行的设计。
Viola by Nicolas Lupot 1793
尼可拉斯·吕波 中提琴 1793年
这是一把罕见贴有原始标签的欧灵末期的中提琴,体型相当小,跟上一把一样是390mm(不到15 1/2寸),颜色上已经变成深红色。1792-1796年间,他开始跟皮克合作,往返巴黎跟欧灵两地。在琴的设计上,风格、标签、颜色、材料都不一样。这把中提琴虽然体型娇小,但声音相当突出,穿透力强,低音也干涩有利。1830年以前,许多拉中提琴的人,都是拉小提琴的乐手兼职,在琴的体型上,都是以这样的设计居多。
Cello by Nicolas Lupot 1796
尼可拉斯·吕波 大提琴 1796年
这是一把罕见的吕波1796年制作的大提琴,使用Strad模子。风格漆的颜色偏深红棕色,也是他跟到巴黎的大提琴,里面有签字写的“我到巴黎制作的第一把大提琴”,有着宽广浑厚的音量,是一把不可多得的独奏乐器。
Violin by Nicolas Lupot 1799
尼可拉斯·吕波 小提琴 1799年
1796年开始,吕波自行创业,并搬到24 Rue Grammont。这把在1799年制作的小提琴卷标便是这地址。吕波在外观上跟漆与Strad接近,材料的选择也是上上之选,音色音量相当惊人,完全跳脱法国作者的风格。
Violin by Nicolas Lupot 1811
尼可拉斯·吕波 小提琴 1811年
在1806年至1824年过世的十八年间,吕波住在30 Rue de la Croix des Petits Champs,这把在1811年制作的小提琴卷标便是这地址。这是吕波最巅峰时期的乐器,跟上一把1799年制作的提琴是一样的模子,选用橘金黄色的漆,上选的单片枫木背板,有着高度对称的工整、工艺技巧。在声音上,明亮中带有意大利琴的柔美,发声的宽度更是法国琴中的经典。
以上是博物馆收藏的几把尼可拉斯·吕波所制作的提琴作品,刚好可以组成一个四重奏(是世界上唯一典藏吕波四重奏的单一博物馆),这也典藏法国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见证。
查尔斯·弗朗索瓦·刚德出生于法国凡尔赛(Versailles),是刚德家族的第二代,又被后人称为“刚德爸爸(Gand Pere)”。1802年到1810年,前往巴黎成为尼可拉斯·吕波的学徒。1810年回到父亲(Charles Michel Gand,1748-1820年)的工作室工作。1820年父亲过世后自行创业,接管吕波的事业和科里克的工作室。1811年与吕波养女结婚。1824年继承了尼可拉斯·吕波的事业,继承“国王修琴师(Luthier de la Musique du Roi)”这个称号,也承接了“Luthier de l'Ecole Royale de Musique”与“Luthier du Conservatoire Royal de Musique”这两个抬头。在当时法国制琴师中仅岳父吕波跟刚德有这殊荣。
刚德所制作的提琴呈现雄伟的拱型弧度外观,琴身微微偏大,f孔及边饰的设计有很高的艺术性,灿烂又浓烈的漆料中带着亮红或褐色的条纹。音色质量良好,灿烂圆润。刚德的中提琴相当稀少,目前能看到的都是采用岳父吕波的390mm大小的设计。
刚德的制琴公司雇用了许多技术高超的制琴家,这些高超技术最后都被他的儿子查尔斯·亚多福·刚德(Charles-Adolphe Gand,1812-1866年)跟查尔斯·尼可拉·尤金·刚德(Charles-Nicolas-Eugène Gand,1825-1892年)所继承;刚德家族中共出现了四位制琴家,大多数都继承了尼可拉斯·吕波的制琴手法。
第三代的查尔斯·尼可拉展现出优秀的组织与商业的能力。在他哥哥查尔斯·亚多福·刚德去世后,查尔斯·尼可拉与欧内斯特·贝纳代尔(Ernst Bernardel,1826-1899年)以及古斯塔夫·贝纳代尔(Gustave Bernardel,1832-1904年)三个人合伙开了“Gand et Bernardel Frére”制琴公司。
“Gand et Bernardel Frére”这家制琴公司,曾被委托维护宫廷教堂与巴黎制琴学校(Paris Conservatoire)的乐器。除了制作提琴外,同时也制作琴弓,弓上的标记着“Gand&Bernadel”的标签。虽无特殊的作品传世,但这间公司对于法国提琴商业市场,影响很大。直到1901年古斯塔夫·贝纳代尔把公司卖给由艾伯特·卡萨(Albert Caressa,1866-1939年)以及亨利·弗朗索瓦(Henry Français,1861-1943年)所组成的“CARESSA&FRANCAIS”之前,一直是法国前三大提琴公司。
Violin by Charles Francois Gand 1837
查尔斯·弗朗索瓦·刚德 小提琴 1837年
刚德的小提琴,外观工整,材料上选,手工精良,价格并不贵。颜色上承袭了岳父吕波的风格,其提琴的音域宽和明亮的高音,深受音乐家喜好。
奥古斯丁·塞巴斯蒂·安菲利普·贝纳代尔(Auguste Sebastian Philippe Bernardel,1798-1870年)出生于密尔古。1820年后搬至巴黎,与查尔斯·弗朗索瓦·刚德相同,都是尼可拉斯·吕波的学生,并在尼可拉斯·吕波以及刚德家族中工作。1826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1859年,与他的两个儿子合开了一间公司,名叫“贝纳代尔与儿子(Bernardel et fils)”,1866年退休,1870年逝世于布尔日瓦勒(Bougival)。
贝纳代尔制作了许多优秀的提琴,至今其价值仍不断地攀升。贝纳代尔制作的琴,大多以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瓜奈里(Guarneri)以及马吉尼(Maggini)为模型。其中模仿斯特拉迪瓦里的琴,被公认为最好的作品。但也有人偏爱贝纳代尔以瓜奈里为模型所制的琴。以马吉尼为模型的琴,身长大约14 7/16寸,使用了带着微红色色泽的漆料,f孔的设计也非常的优美。他的提琴质量稳定,不论是在外观或是音色上,优雅柔和的共鸣,非常引人注目,许多在法国最优秀的交响乐团乐手都使用贝纳代尔琴,因为它有利于演奏家清楚地拉奏出大量快速音群。
贝纳代尔家族中的第二代成员欧内斯特·贝纳代尔以及古斯塔夫·贝纳代尔与刚德家族第三代的查尔斯·尼可拉·刚德三个人合伙开了“Gand et Bernardel Frére”。
Cello by Auguste Sebastien Philippe Bernardel 1861
奥古斯丁·塞巴斯蒂·安菲利普·贝纳代尔 大提琴 1861年
该琴选用上选的材料,有着极其工整的手工,每一个细节都相当细心,跟上面吕波1796年大提琴使用同一模子。外观上便知,贝纳代尔在当时算是顶尖高手,他制作的提琴音色较硬,穿透力极佳。
君-弗朗索瓦·阿德瑞克(Jean François Aldric,1765-1843年),法国制琴家,出生于流传了三代的密尔古制琴家族,并在1785年搬到巴黎。关于阿德瑞克年轻时的记录相当少,但在他早期的作品中,风格极其接近李奥波德·何诺丹(Leopold Renaudin,1749-1795年)。何诺丹1776年起开始在巴黎工作,由于同乡关系,阿德瑞克可能帮何诺丹工作。吕波-皮克系统在1792年开始相当受欢迎。阿德瑞克制作的提琴具备良好的质量,但并不是很多人知道。
阿德瑞克是第一个购买意大利名琴的法国制琴师,这些乐器于1827年被路易吉·塔里西欧(Luigi Tarisio,1790-1854年)带入巴黎,使阿德瑞克成为巴黎第一位与塔里西欧做生意的法国琴商。在提琴商业交易上他获利颇丰,他的乐器以斯特拉迪瓦里作品为模型,但在外型上做了修正,琴的外型及琴身弧度看起来更加饱满厚实。漆料方面受到了吕波的影响,漆色选用为引人注目的红褐色。
在音色方面,阿德瑞克的作品在当时法国提琴中属于上等作品,其中许多把被认定为演奏用的优秀大提琴。在标签的使用上,阿德瑞克使用了许多不同的卷标,印制版的卷标上带有美丽的花边装饰,手写版的卷标样式较为特别,且较少出现。他的外甥雅克·奥布里(Jacques Aubry)在1840年继承了他的事业。
Violin by Jean Francois Aldric 1839
君-弗朗索瓦·阿德瑞克 小提琴 1839年
这把贴有原始标签的乐器上面签写“制作给路易吉·塔里西欧(Fait pour Luigi Tarisio)”。这真是一个历史的证物,外观工整,音色上还和法国的琴的一样,明亮直接。
雅各布·皮耶-蒂布(Jacques Pierre Thibout,1779-1856年)出生于康城(Caen),1796年在巴黎与尚·克利克(Jean Gabriel Koliker,1753-1844年,Louis Guersan的最后一名学生)一起工作。1807年开始建立自己的事业,并分别在1827年、1844年及1855年的提琴制作比赛中得奖,成为当时巴黎的顶尖制琴高手之一。1856年在圣芒德(Saint-Mande)逝世。
自1815年开始,路易18世宣布“国王修琴师(luthier du Roi)”封号仅科里克跟吕波两人获得,吕波逝世后由女婿继承封号。科里克多次写信给国王,让Thibout成为他自己的继承人,但他的所有请愿都被拒绝了。1827年,蒂布被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任命为专属制琴师,作为补偿。三年后,在1830年还有另一场革命,路易-菲利普被宣布为法国国王。最后蒂布成为“国王修琴师(Luthier de la Musique du Roi)”。
蒂布的乐器轮廓线条完美,镶边非常的精细。琴头的曲度生动而精细,有较深的刻痕,还有美丽的涡形花纹向上倾斜。他在边角连接处的边缘,留下1/8寸的平面,只是外观看起来较沉重,因此有少数行家对其提琴外型不甚满意。而在漆料方面,雅各布·皮耶-蒂布大多使用微带灿烂砖红色的红褐色透明漆,有时也会使用以琥珀色为底的浓艳红色漆料,偶尔也会尝试其他颜色的漆。
雅各布·皮耶-蒂布宣称他小幅度地修改了侧板,使侧板的宽度缩小,因而改善了音色上的问题,也迅速地取悦了法国人。提琴在音色上接近吕波,较一般的法国琴的音域还宽,并具有十足的穿透力。
Violin by Jacques Pierre Thibout 1802
雅各布·皮耶-蒂布 小提琴 1802年
皮耶·希尔维斯特(Pierre Silvestre,1801-1859年)出生于索梅尔维莱(Sommerviller),是希尔维斯特家族中第一位制琴家。早年在密尔古Laurent Blaise-Mast(1783-1857年)工作室当学徒,之后到巴黎吕波工作室工作。1824年吕波过世,希尔维斯特帮吕波女婿查尔斯·弗朗索瓦·刚德工作,延续传承了吕波的制琴风格。1829年在里昂(Lyon)建立自己的工作室。1831年与他的弟弟伊波利特·希尔维斯特(Hippolyte Silvestre,1808-1879年)合伙制琴,直到1848年才又独立工作。在近代里昂制琴系统中,希尔维斯特占有重要领导地位,同时也延续传承了吕波的制琴系统。
比起与弟弟伊波利特·希尔维斯特合作时期所制的提琴,他独立制作的乐器更为优秀。受到了吕波的影响,希尔维斯特制作乐器时偏爱以斯特拉迪瓦里琴为典范,忠实地呈现出斯特拉迪瓦里的提琴样式,但体型也稍大。
希尔维斯特的提琴质量稳定,外观工整,工艺精良,皆具有平均、干净又灿烂的音色。虽然他偏爱斯特拉迪瓦里型式的提琴,但在外观与琴身的拱型弧度上还是做了一些创新,特别是采用宽大的上侧板与较宽的腰部曲线。
希尔维斯特不仅制作小提琴,也制作了少数的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他的大提琴以斯特拉迪瓦里型式制作,并漆上华丽的红色透明漆。希尔维斯特的中提琴偏小,约398mm,这也是当时流行的尺寸。
Violin by Pierre Silvestre 1855
皮耶·希尔维斯特 小提琴 1855年
这把贴有本人标签的提琴,镶线收尾有皮克风格,宽大边角,上选材料,音色明亮穿透力高,是在这一时期里昂最好的作家的经典作品。
尼可拉斯·吕波是法国制琴史上最优秀的制琴家,其女婿及学生带领法国提琴制作进入新的时代;下一期将讲述1830年代后,法国地区最为著名的作者为君-巴蒂斯特·维尧姆(Jean-Baptiste Vuillaume,1798-1875年)。维尧姆是新一代崛起的制琴家,他将法国制琴业推向最蓬勃的时期,其影响更延续到近代的法国提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