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最高文化偶像
以一部《黄河大合唱》不朽的音乐巨著,扬名天下的冼星海,是一位中国近代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冼星海堪称中共最高的文化偶像之一,在歌谣方面,他的《夜半歌声》、《热血》风靡全国,只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和贺绿汀的《秋水伊人》(《天涯歌女》及四季歌修改编民谣不算创作)、任光的《汉光曲》足以比拟。后两者是不折不扣的流行歌,而《义勇军进行曲》文革时歌词被禁,论流行广泛的程度多人可与冼星海相比,更重要的是上述歌曲只是较简单的旋律创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却是文革时一枝独秀的大型音乐作品,他又赶在各种整肃运动出现之前就客死苏联,“政治正确性”多与伦比,光环可说是历久弥新,没有任何人可与之并论。
《夜半歌声》当年究竟走红到什么程度?该片剧情酷似《歌剧魅影》,是中国影史上第一部恐怖片,由张善琨制作,当年十里洋场什么光怪陆离的事没有?张善琨能以宣传起家创办电影公司,其兴风浪的功力就可见一斑了。当电影即将推出时,张善琨在戏院前塑立起巨大的毁容人像,并以绿色灯泡作为怪魔的眼珠,结果这一天一个幼童正全神聚会经过马路,好死不死魔像被风吹动,碰到幼童,幼童回头一看只见一头活生生会动的“怪兽”,当场吓昏,经送医不治。这个消息经过上海小报的社会新闻渲染,使好奇的观众蜂拥而至,连续三十余天,缔造民国二十五年电影票房记录,在这种情况下这首哀怨悲戚,由剧院怪人所唱的《夜半歌声》,也就传唱全国,使得推出唱片的盛家伦风头直逼赵梅伯,几成中国第一男高音,二〇〇三年在台湾逝世的作曲家张昊,也在这部影片中出演一位钢琴伴奏。
遗腹孤离自幼贫苦
冼星海,这位中共“第一”作曲家,在贫瘠中展开了他的身世。他是广东番禺人,一九〇五年六月十三日出生于澳门,父亲冼喜泰是一位捕鱼为生的人,在冼星海出世前不幸去世,母亲黄苏英只好带着这个遗腹子返回娘家,依靠外祖父以维生计。他的外祖父是一名海员,一九一一年去世,母子又失依靠,母亲不得已,带着冼星海前往星洲,以帮佣度日,并让冼星海进入一家私塾,开始就读四书五经。一九一五年转入英国人创办的“圣安德烈”英文学校就读,一年后考入岭南大学新加坡分校附设的培正学校就读了两年高小。课余,他协助音乐老师区健夫管理乐器、乐谱,并在区老师指导下学习竖笛与铜管乐,从此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学习认真进步神速,次年便成为该校学生乐队队长兼指挥。一九一八年冼星海随母亲由新加坡回国安居广州,他在岭南大学附中就读,并以工读生方式维生。在此期间,他对学习音乐表现出强烈的愿望,积极参加学校管乐队活动,并自学小提琴演奏,也常在学校音乐晚会中担任单簧管独奏,被誉为“南国箫手”。
少年时期才华横溢
冼星海对艺术具有多方面的才华,除音乐外还对文学、美术和书法都有广泛兴趣,在岭南附中求学时曾以《如梦令》填词一首题为《春思》:
“试问春归何处?勿指柳梢残雨。
往事那堪回首?尽在游丝飞絮。
无语,无语,乳燕双双归去。”
此词获得他的国文老师冼玉清的赞许,送给岭南大学校刊《南大思潮》在一卷一期上发表。一九二三年冼星海应邀成为该校《惺社社刊》的美术主任,为封面作美术设计。他又在冼玉清老师的鼓励下苦练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的各种著作颇见成效。写了一篇长达七千多字的《中国书法略谭》刊在同年七月出版的《惺社社刊》上,当时他只是一名十七、八岁家境贫寒的青年学子。
一九二四年冼星海考入岭南大学文学系半工半读,于夜间兼任学校打字员及夜校音乐教师,余时继续学习小提琴。
一九二六年他决心学习音乐,毅然离开广州,前往北京考入萧友梅博士主持的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主修理论作曲,副修钢琴、小提琴。他在萧友梅帮助下同时兼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图书馆助理员,以解决学费与生活问题。
翌年(一九一七年)北京艺专停办,冼星海重回广州,在岭南大学预科学习,并担任该校管弦队队长,又在几所中小学兼任音乐教员。一九二八年秋冼星海考取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攻读理论作曲及小提琴、钢琴。他仍以半工半读方式维持学习与生活。当时冼星海结识戏剧运动领导人田汉,并参加田汉主持的“南国社”。此时,他把母亲从广州接到上海与他共同生活相依为命。一九二九年七月冼星海在院刊上发表《普遍的音乐》一文。夏季被推为“学生自治会”主席,为支持同学反对学院增收学生暑期寄宿费与练琴费而闹学潮。遭当局勒令关闭音学院。另办“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但冼星海和他的一些同学因闹过学潮无法选入上海音专,被迫辍学。冼星海只好加入田汉的“南国社”工作。
留法受马思聪协助
一九二九年冬冼星海克服一切困难,在朋友的帮助下自费从广州乘船赴法求学,一九三〇年六月到达巴黎,为了生计他不辞辛苦谋求各种低层工作,曾在饭店打工,美容院修剪指甲,咖啡馆奏钢琴,餐馆弹钢琴讨钱,过着半工半读生活。他很幸运地先后获得外国友人的同情与帮助,俄国大作曲家Sergei Prokofieff助他考入世界著名的两所音乐学校,凭着超人的毅力,他在巴黎渡过长达五年半的音乐学习过程。
其间他还幸获得马思聪协助,介绍提琴老师奥伯多菲教授(Prof. Paul cherdocffer)教他,奥伯多菲是提琴名师,一向收费昂贵,当他获悉冼星海生活困难时,便免费给他授课,后来冼星海又随巴黎音乐院名师贾隆教授(Prof. NoelGeallon)学习和声与对位,并随名作曲家万桑丹第教授(Prof. Vincent d’Indy)学习作曲。
一九三一年他考入巴黎音乐院师事法国印象派名作曲家保罗·杠卡教授(Prof. Paul Dukas)及国民乐派名作曲家梁拓乐教授(Prof. Lion Court)与丹第教授等名师学习理论作曲,至一九三五年夏,三十一岁的冼星海学成回国。
结识田汉倾向左翼
冼星海先返上海与母亲团聚,在家教导私人学生勉强糊口。一九三六年在田汉等左翼文化界朋友帮助下,他先后在外商与代唱片公司及新华影业公司担任音乐创作及电影配乐工作,曾为影片《时势英雄》创作插曲《运动会歌》,为影片《夜半歌声》写出《夜半歌声》、《热血》、《黄河之恋》等,为影片《壮志凌云》写出《拉犁歌》,在电影《青年进行曲》中创作《青年进行曲》、《追悼歌》等,还为电影《最后一滴血》创作《江南三月》,他又为话剧《复活》创字插曲《茫茫的西伯利亚》、《莫提起》等,为话剧《保卫卢沟桥》写出《保卫卢沟桥》、《横锋歌》等,他又在《日出》、《大雷雨》等话剧写作插曲与配音,深受大众喜爱。其间他曾谱出《战歌》、《救国进行曲》、《流民三千万》等歌曲,充分表现出他庞大的创作热情与才能。《夜半歌声》是他的成名作,电影由金山、胡萍主演,插曲由歌唱家盛家伦原唱,后来斯义桂也将它灌入唱片,《热血》更是当时家喻户晓传遍全国的爱国歌曲。
冼星海这些作品的旋律,大多悠长宽广,富于起伏,节奏徐缓舒展,气息深情豪放,感情真挚醇厚,歌曲中最醒目地表现出他独特的丰富的激情,带有柔和朗诵性与咏叹性相结合的音乐风格。此时的冼星海在工作余时,曾在陶行知创办的山海工学团执教。

图为《流民三千万》曲谱。
创作大量抗战歌曲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上海战事爆发,冼星海参加洪深、金山领导的上海救亡协会演剧二队负责音乐工作,赴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地进行抗战宣传,他们以各种形式向各地的工人、学生、驻军、百姓推动抗日救亡的歌词运动。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七日冼星海与张曙等人,在武汉成立“中华全国歌咏协会”,他在协会成立大会上担任主席,并被推荐协会三十五位执行委员之一,其他执行委员还有张曙、黄自、贺绿汀、周巍峙、吕骥、沙梅、刘良模、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缪天瑞、李惟宁、谭少麟、老志诚、王云阶等人。
一九三八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成立,主任为除诚,周恩来任副主任,第三厅厅长为郭沫若,田汉任第六处处长,第一科为戏剧、音乐科,科长洪深,冼星海任第一科担任主任科员,负责音乐宣传工作,那年夏秋在武汉举行多次规模空前的歌咏大会,及火炬大游行活动。社会大众救亡歌咏运动蓬勃高昂,大大激发了冼星海的创作灵感与胸中澎湃的激情,使他写下了大批新的抗战歌曲,其中影响最突出的有《送棉衣》、《江南三月》、《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祖国的孩子们》、《战事催眠曲》等数十首抗战歌曲。
冼星海在这些音乐之作品中所表现的爱国热情和在创作上所获得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广大群众尤其是爱国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并深获女友钱韵玲小姐激赏,两人因理念相同互相爱慕,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三日相携前往延安,冼星海出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次年(一九三九)五月升任系主任,并兼延安女子大学教授。在延安,他创作《滏阳河》(塞克词)等近二十首独唱曲,配合由王霞之编剧,天蓝作词的三幕歌剧作曲,写出《军民进行曲》、《九一八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塞克词)、《义盟大合唱》(傅秉代词)、《黄河大合唱》初名《黄河吟》(光未然词)、《第一交响曲》等。冼星海同时还编写了《民间研究论》、《中国的民族音乐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等论著。同时,其妻钱韵玲进入延安女子大学就读,再于该校研究生班毕业,是一位擅写儿童歌曲的作曲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画家
一九四〇年冼星海被抓住苏联为拍摄电影制作音乐,曾改名黄训。此一时期他完成了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交响曲《满江红》、小提琴曲《阿尔盖德》、《郭治尔·比戴》等作品。

图为《到敌人后方去》曲谱。
孤身赴俄病逝异乡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取道蒙古回国,因在边境受阻,折回乌兰巴托,次年辗转到苏联哈萨克共和国,在卫国的战争期间,冼星海生活极为艰苦。一九四五年春他以中国民歌为主题,创作了《中国狂想曲》表达了他热爱与怀念祖国的心情。
冼星海因长期处于紧张与繁重创作压力下,健康每况愈下,终于一九四五年十月三十日病倒,逝于莫斯科医院,得年仅四十岁。同年十一月十九日,延安曾隆重举行了“冼星海追悼会”,中共主席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冼星海身后遗有夫人钱韵玲及六岁女儿妮娜,当时还在延安,其母亲在冼星海去世前数月病逝上海。他的遗体火化后,骨灰一直留在苏联,直至一九八三年一月二十五日,才从苏联接送回国,安置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三日正式安葬在广州近郊风景区麓湖的“星海园”中。
作曲名家阿镗佳评
名花腔女高音国立师范大学音乐系陈明律教授,二〇〇〇年开始专心致力灌唱系列中国艺术歌曲,片CD专辑问世以来享誉海内外,深蒙乐友喜爱,她虽倍偿艰辛,但深感欣慰。
歌剧《西施》名作曲家阿镗(黄辅棠教授)二〇〇二年十月在汉家半年刊杂志发表《乐人乐事乐联——云华七十》一文,述及他不识陈明律,但在偶然间发现系列前辈作曲家的艺术歌曲CD专辑,包括黄自、应尚能与刘雪庵、陈田鹤、赵元任、青主语华丽丝等五片,由陈明律自费制作,这样大的手笔、气魄、能耐,这样高远的眼光与文化使命感,连官方的文建会和大陆的文化部都做不到,而她做到了,令人钦佩。他在词人沈立的引介下,满怀尊敬与好奇专程北上,拜会了这位年属七十的乐坛奇人——陈明律教授,一聊之后才发现,彼此不但有不少共同的朋友和爱好,而且是“老广”同乡。陈明律对他说:“我最近在灌唱黄友棣先生的作品,录好后如还有力气,就唱冼星海先生的作品。”见面后不久就收到她寄来的“黄友棣先生的作品CD专辑”。阿镗对陈明律的声乐艺术评以“芳华七十、美声犹胜少女,唱片六张,艺绩前无古人。”
陈明律搜集其作品
陈明律对冼星海的作品,向来十分赞赏与喜爱。冼星海作品约有500-600首,但多数散失在国内外不同地方,难以寻获至为可惜,已被发现者,计有四部大合唱、两部歌集(其中一部未完成),二部交响乐曲,四部交响乐组曲(其中有二部未配器),一部管弦乐狂想曲,以及许多器乐独奏、重奏和大量艺术歌曲。陈田鹤大师之女陈晖教授获悉陈明律有意灌唱冼星海专辑,主动牵线与热心协助,使陈明律与冼星海之女冼妮娜取得联系获得不少珍贵资料,两人密切协商后,将其独唱曲二十六首灌成她的第七片CD,其曲目有:
1、《雨天的乡村》
许焯 词(1930-1935年)
2、《妹妹你是水》
应修人 词(1938年)
3、《温静的缘情》
应修人 词(1938年)
4、《野睡》
应修人 词 (1938年)
5、《杨柳枝词》(宋)
朱敦儒 词(1940年)
6、《竹枝词》(一)(清)
彭羡门 词(1940年)
7、《古诗》
选自《古诗19首》(1940年)
8、《天净沙》(元)
马致远 词(1944年)
9、《七哀诗》(魏)
曹植 词
10、《饮马长城穷行》
古诗(1944年)
11、《白头吟》
选自(相和歌辞)(1944年)
12、《风雨》
选自《诗经 风》(1944年)
13、《陇头歌》
选自《横吹曲辞》(1944年)
14、《竹枝词》(二)(唐)
刘禹锡 词(1944年)
15、《西湖竹枝》(元)
杨廉夫 词(1944年)
16、《卜算子》(宋)
苏轼 词(1944年)
17、《蝶恋花》(宋)
苏轼 词(1944年)
18、《涣父词》(唐)
柳宗元 词(1944年)
19、《浪淘沙》(南唐)
李煜 词(1944年)
20、《酷相思》(清)
吴萍香 词(1944年)
21、《如梦令》(宋)
李清照 词(1944年)
22、《生查子》(宋)
姚宽 词(1944年)
23、《忘掉她》
佚名 词(1944年)
24、《回文莱园词》
(1944年)
25、《鸟夜啼》(南唐)
李煜 词
26、《走绛州》
佚名 词
冼星海的抗战歌曲十分动人,像光未然写的《黄河大合唱》,是华人音乐的经典,气势磅礴,其中第五首女高音独唱曲《黄河怨》,是一首含着泪水的悲歌:
黄河怨 女高音独唱
朗诵:“朋友!我们要打回老家去!
老家已经太不成话了!
谁没有妻子儿女?
谁愿忍受敌人的欺凌?
亲爱的同胞们!你听听 一个妇人悲惨的歌声:
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
黄河啊,你不要呜咽!
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愁和冤!
命啊,这样苦!生活啊,这样难!
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 你死得这样惨!
我和你无仇又无冤,偏要我无颜偷生在人间!狂风啊,你不要叫喊!乌云啊,你不要躲闪!
黄河的水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要投在你的怀中,洗清我的千重愁来万里冤!
丈夫啊,在天边!地下啊,再团圆!
你要想想妻子儿女死得这样惨!
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
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
陈明律虽经多次练唱,总是泪流不辍,始终感到唱不下去,最后只好放弃。
羁留异国古调乡愁
这篇CD中有三首抒情歌,选自应修人写的词,那时一九三八年六月七日午后,冼星海在武汉谱出《妹妹你是水》,感情甜美情思依依,《温柔的缘情》,则是纪念他与爱人钱韵玲在武汉东湖之游而作,是一首轻快清新的抒情歌曲。还有《野睡》是一首表现美丽自然的歌曲。这三首都是冼星海为献给钱韵玲而作,是他婚前向她示爱之作。
冼星海对古诗词颇具修养与爱好,《杨柳枝词》(宋·朱敦儒词)与《竹枝词》(清·彭羡门词)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离别的情绪,一九四〇年五月十一日,冼星海离别延安,别了爱妻钱韵玲与襁褓中的冼妮娜,在西安住了几个月等候前往苏联,闲中无事就这两首古诗连同《别情》、《忆秦娥》一起写出离别之情的歌曲,但和声直到一九四二年才写完成,这些歌接近中国古调,当时冼星海正热心于中国京调,所以采昆曲与民谣的方法写成,表情颇为细致受人喜爱。《杨柳枝词》原名《柳枝》、又名《杨柳枝》,是一首缠绵、悠扬的歌曲。《竹枝词(一)》为一首依恋的歌曲,事实上这两首也是冼星海为爱妻所作的道别歌曲。
一九四四年冼星海于苏俄哈萨克共和国库斯坦纳斯,创作了许多古诗词的歌曲,他将《古诗》、《七哀诗》、《饮马长城窟行》、《白头吟》、《风雨》、《陇头歌》、《竹枝词(二)》、《西湖竹枝》、《卜算子》、《蝶恋花》等合编为《古诗十首》歌集。以现代和声与形式将其谱成。《古诗》是一首哀伤的歌曲,虽然表情平淡,但寓意深刻,是用中国朗诵古诗的手法演唱。《七哀诗》的手稿是以《古诗》为曲名,含有哀情之意。《饮马长城窟行》是一首自然柔美和含有缠绵之情的歌曲。《白头吟》据《西京杂记》所述,是西汉卓文君的作品,歌意哀怨决绝。《风雨》是一首表情愉快地歌曲。《陇头歌》是一首表情稍慢的歌曲。《竹枝词(二)》曲调十分优美。《西湖竹枝》与《卜算子》都是含有感情之歌。
同年(一九四四年)他又将《渔父词》、《浪淘沙》、《酷相思》、《如梦令》、《古词》、《生查子》、《回文》、《牧牛歌》、《心头恨》、《摇篮曲》等十首歌曲,合编为《诗歌十首》歌曲。冼星海以民谣和艺术歌曲融合创作,使其更成为接近中国民众的歌曲。其中《渔父词》是平静又高亢的歌曲,《浪淘沙》带有伤感,怀念悲壮的情绪,《如梦令》在手稿上的《小令》为曲名,《古词》在乐谱上曲名为《天净沙》带有感慨之意。《回文》表情轻松。
此外,《忘掉她》是以委婉温和的表情表现。《鸟夜啼》(南唐·李煜词)和《走绛州》二首没有注明制作日期,但《走绛州》是一首受人喜爱有趣的民谣《一根扁担》改编而成。
冼妮娜过去听过父亲写的一首《梁红玉》与一曲《牧歌》,觉得都很好听,希望陈明律将这两首列入CD,但陈明律发现这两首歌的歌谱中都没有写出伴奏,而且《牧歌》还是一首男女合唱曲,只好放弃,她深感歉意。
破天荒发展新唱功
这次陈明律挑战冼星海,无论在技巧上和诠释上,创下了“最难”的记录,从文化背景来说,冼星海在中共音乐图腾上维持着不败金身。两岸多年隔阂,冼星海在大陆庞大的演唱研究史上是否已发展出极为完整的民俗唱法,是陈明律必须去挑战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冼星海是那时在法国受到最完整音乐教育的作曲家,当时法国正值印象派风起云涌之际,这些都带给陈明律前所未见的挑战!
陈明律过去演唱过五四以来黄自及其四大弟子深受古典主义熏陶,和声均以西方古典乐派的风格为主轴,再求和中国曲调性寻求融合,因此只要遵循作曲家的意向展现出字词的抑扬顿挫即使是赵元任蜕变自皮黄的《叫我如何不想他》,因为作曲家本身早已意图趋近西洋古典调性,因此像对岸一堆“尖、扁、窄”的腔调,反成多余。但这次节选的冼星海的作品中,作曲家作了许多不同的尝试,简单者为《酷相思》的伴奏模仿古筝连弹山水风景,倒也还容易克服;严苛者如小节中突然转调,或是配合字音转折直入最高音的长线条乐句,为了唱出旋律感,为了吻合字音韵味,陈明律模仿古琴按捺捻指的转折音型,并在关键字腔参考说唱的收音幻化在Legato乐句当中,唱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气象;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对岸的民俗唱法声偏薄,赴国外演唱每每“惊”得老外为之侧目,每每为被赞为难等大雅之堂。陈明律虽然在咬字的强调上参考民俗说唱,但音质仍然力求古典声乐要求的圆润深沉、音色丰富以及长线条刻划,这是以给对方的歌者新的启示。
CD录歌诠释精辟

图为陈明律灌录冼星海专辑封面。
陈明律这片专辑的钢琴伴奏,由甫从澳洲回国的钟慧玲担纲,她们两人过去曾经长远合作彼此默契十足,配合融洽,并仍委托凌轩企业社精心制作。在这片专辑中可听到冼星海的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虽然在台湾大家几乎都不熟悉,但陈明律以精辟的诠释与精炼的技巧,表现出每首歌曲的特性,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让大家集体认识《黄河大合唱》作者冼星海大师的一些经典杰作,领略其音乐之美。
陈明律原已出版的CD为黄自、应尚能与刘雪庵、陈田鹤、赵元任、青主与华丽丝、黄友棣等六片专辑,计有精致艺术歌曲180首。连同冼星海专辑总共录灌206首经典名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