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乐器 广东省乐器 广州乐器
广东乐器
  欢迎您进入

广东省乐器协会

,本网站是国内知名的乐器网站,资源丰富,包括乐器企业及产品、行业精英、音乐教学、器乐知识、乐曲欣赏、知名乐器、众多乐器品牌等资源!
广东乐器
广州乐器
 广东省乐器协会电话:
     020-87650808 , 87763252
 E-Mail:gdyuexie@21cn.com
13年第6期

奇美博物馆收藏的白贡齐家族 (Bergonzi Family)  经典的提琴作品

奇美博物馆收藏的白贡齐家族 (Bergonzi Family)  经典的提琴作品
发布者:广东省乐器协会 作者:钟岱廷 阅读:1017

台湾奇美博物馆古典提琴研究员   钟岱廷

  卡洛•白贡齐(Carlo Bergonzi,1683-1747年)为白贡齐家族的创始人,是十八世纪最有名的制琴师之一。直到现今,能与安东尼奥•史特拉底瓦里、耶稣•瓜奈里旗鼓相当的制琴大师,则非卡洛•白贡齐莫属。
  卡洛•白贡齐于1710年结婚,并育有三女两男。两个儿子皆为制琴师,他们分别是生于1721年的米凯莱安杰洛(Michele Angelo) 与生于1724的佐西莫(Zosimo)。与当时的其他人不同,卡洛•白贡齐在1730年丧妻之后,并未再婚,而是独自抚养五个小孩。根据史料推测,卡洛可能与瓜奈里家族有所来往,特别是与朱塞佩•瓜奈里关系密切。
  根据文献记载,卡洛是受邻居文钦佐•卢杰利的影响而开始接触制琴业的。在卡洛早期的作品中,他都是使用文钦佐的模子。当时卡洛已与瓜奈里家族有所来往,特别是与朱塞佩•瓜奈里,卡洛使用的漆跟早期瓜奈里家族的漆相当接近。
  目前已知道的卡洛制作的最早的琴约是1720年的。目前世界上仅存他制作的约45把小提琴、1把中提琴及3把大提琴作品。
  卡洛被公认为是史特拉底瓦里学派继承人,但由于他曾向朱塞佩•瓜奈里学习制琴,所以提琴风格反而承袭了瓜奈里家族的特征。
  在1730-1740年间,他一直帮许多大师工作并没有自己的工作室。1730之后,卡洛曾与史特拉底瓦里在生意上往来密切。这一时期也是卡洛的创作黄金时期,他制造出的乐器都极为杰出。后来,他的两个儿子米凯莱•安杰洛•白贡齐(Michele Angelo Bergonzi, 1721-1758年)与佐西莫•白贡齐(Zosimo Bergonzi,1724-1773年)继承他的制琴事业。
  1740-1745年间,他跟儿子们帮史特拉底瓦里儿子(Francesco & Omobono)工作。1745年,卡洛从保罗•史特拉底瓦里(Paolo Stradivari,1708-1776年)手中,接管了史特拉底瓦里家族的工作坊。卡洛的长子米凯莱安杰洛结婚后,便举家迁往史特拉底瓦里的宅第。据史料推测,之后白贡齐父子似乎还协助保罗•史特拉底瓦里拍卖家传的提琴。此后,白贡齐家族便住进史特拉底瓦里位于圣多米尼克教堂广场(Piazza San Domenico)的房宅,沿用史特拉底瓦里的整套工具、模子和材料,来继续制琴。
  【1776-1777年间 Antonio II Stradivari把Amati、Stard、Bergonzi等人的图纸、工作模具及63把未完成的乐器卖给 Cozio di Salabue (1755-1840年)。】
  1747年卡洛逝世。11年后,长子米凯莱安杰洛也离开人世,未留下子嗣。米凯莱安杰洛死后,佐西莫仍与史特拉底家族维持较好,直到1779年逝世。纵观卡洛一生,虽然制作的提琴较为稀少,但他充满源源不绝的创造活力,制造的每把琴,外形变化多端,饶富趣味。
  米凯莱安杰洛•白贡齐(Michele Angelo Bergonzi,1721-1758年)是卡洛•白贡齐的儿子,白贡齐家族第二代。1747年父亲去世,米凯莱仍住在史特拉底瓦里的房宅,承接父业继续制琴。尤其在史特拉底瓦里和瓜奈里两大家族的制琴师都相继去世后,大家把延续克里蒙纳制琴传统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米凯莱身上。他以父亲的提琴形制(model)为制琴准则,尽管手艺不如父亲精巧,但制出的小提琴独奏效果极佳;大提琴则仿造史特拉底瓦里最小形制的琴型(the smallest pattern)。他的提琴f孔设计颇符合耶稣•瓜奈里的比例,这项设计,几乎是克里蒙纳晚期制琴家一致的明确目标。此外的是,米凯莱也制作曼陀林琴,广为人知。
  佐西莫虽然将毕生心力投入于制琴业,但却将大半的工作生涯专注在提琴的修复和买卖上,很少有琴存于世 (目前所有出版的书也没有照片出现过,仅仅有他签字的模子存于Cremoan 博物馆)。佐西莫对世界制琴史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指导白贡齐家族第三代制琴家儿子尼可罗(Bergonzi,Nicola 1754-1832年)和卡洛二世(Bergonzi,Carlo II 1757-1836年)制作提琴,使提琴制作艺术得以传承与弘扬。尼可罗与卡洛二世也成为世界提琴制作史上著名的提琴制作家,他们的提琴作品也流芳百世。
  长子尼可罗生于1754年,四岁时,伯父米凯莱安杰洛即逝世。尼可罗极有可能在父亲门下学习。现存有尼可罗制作的小提琴、小尺寸小提琴、中提琴与低音大提琴作品。尼可罗的一生都试着仿制与重拾前辈旧有的提琴模型与风格。自1770年代中期,尼可罗开始从事提琴买卖,一做就是三十多年,1804年后,尼可罗竟改行当起布料商人,可谓制琴界的重大损失。
  尼可罗改行从事布料业,直到1832年过世。尼可罗的作品产量不多,比起同代的洛兰佐•斯托里奥尼(Lorenzo Storioni,1744-1816年)等制琴师,产量明显稀少。
  次子卡洛二世生于1757年,在父亲离开人世前,仍与兄长同住,一同工作直到1780年代中期结婚后才离家;弟弟卡洛二世也延续着传统,但有别于哥哥专注于提琴制作。他随后转为修复工作。数份官方文献中另有记载,卡洛二世到了晚年仍自翊为制琴师与乐器制作师。在1836年过世时,世人将他标榜为吉他制作师。
  白贡齐家族第三代制琴师,尼可罗与卡洛二世,为古典时代画上了休止符,世人称其作品为克里蒙纳风格,这时期的提琴在音质上仍为佳作,不过风格较为豪迈,与之前其他著名制作师的提琴作品比较,其漆色平庸,材料质量稍逊色了点。但回顾历史,这些作品都是精致经典之作,也被称是“大师之作”。

  Violin by Carlo Bergonzi c. 1732 ex “Perkin”

  这把保持极佳状况的提琴,以雄浑健壮的音响傲视群伦,是卡洛•白贡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提琴鉴定名家希尔(W. E. Hill),赞扬世界上最好的四把大师遗作,此琴为其中之一。这把提琴有卡洛典型风格的轮廓:琴体上身呈方形,并且平直地横跨顶部;C侧板和下侧板弧线极其优美,且下侧板比一般制琴形制更为宽厚。其独特的边角(corner)显得较大,弧度也更为平直。由琴头的侧面转到正面时,看起来彷佛变窄,使“ear”更显突出,这点与朱塞佩•瓜奈里提琴特色相类似。此琴背板由一块枫木制成,显露微小而水平的卷纹特征;背板的下半部由卡洛亲手用两片木头镶填上去,掩饰了可能是由木头缺陷导致的或是虫蛀的瑕疵。
  在琴体的设计上,琴体大小与当时乐器一样,但是f孔标记到上板边缘宽197mm,相比与当时Strad Gesu195mm以内的长很多.
  根据美国制琴家联盟(AFVBM, the American Federation of Violin and Bow Makers)在2008年的检测,这把提琴上下端的固定针(pin),是极为罕见的圆孔方木针(square pin with round hole),相较于当代制琴师,这确实是非常迥异的创意设计。面板则是由松木制成,中央部位纹理较细致,向外渐趋粗放。侧板与琴头用类似的木头制成,有宽大花纹。涂漆呈橘褐色。
  2008年10月,这把名琴在意大利克里蒙纳博物馆展出。

  Cello by Carlo Bergonzi 1735-45

  这是把罕见的卡洛制作的大琴,相当有趣的是这琴采用了跟史特拉底瓦里1732年大提琴Ex Pleeth一样的模子,此琴琴头不是原来的,在材料上是当时上上之选,显然这乐器当初是相当高价的乐器,这把琴对研究卡洛风格相当重要,齿状刨刀的痕迹位于侧板,长的定位方针,短的镶线接尾,f孔眼珠呈椭圆状,都是卡洛的风格表现。
  Strad大提琴设计上,在1707-1726 年间是采用B Forma, 1726-1736年间一直尝试使用小型的大提琴,这把琴体长714mm,但是从f孔标记到上板边缘的距离也是跟Strad当时设计长度一样,为393mm,这意味着弦长不变,但在体型上缩小了。
  2013年10月,这把名琴在意大利克里蒙纳博物馆展出。

  Violin by Carlo Bergonzi 1739 ex “Sandler”

  卡洛使用的漆跟早期瓜奈里家族的漆相当接近,有许多裂纹。这把琴跟上一把1732年的采用一样的模子,f孔标记到上板边缘也是197mm,根据分析,这两个f孔眼珠的定位是一样的,但是在f孔形状上变化很大,在卡洛早期与晚期都采用这样设计,甚至Michele Angelo也一直延续这样的形状设计,在琴板边带翻边及弧度,定位针、琴头设计,都显示是洛独特的个人风格。
  2009年10月,这把名琴在意大利克里蒙纳博物馆展出。

  Violin by Michele Angelo Bergonzi 1758

  这把琴身长356mm,背板由两块花纹不明显的北意大利枫木(oppio)制成,面板覆满中等宽度的纹理。根据德国与奇美基金会的年轮鉴定研究,此琴面板为双片松木拼合,最年轻的年轮分别为1690年与1711年。提琴侧板与琴头,都使用类似背板的木头制成。淡褐色的涂漆(light brown varnish)闪烁着金黄的光泽。这把提琴,不论是采用的木头材料还是展现的手艺,都足以看出克里蒙纳的制琴王朝已然迈入另一阶段。

  Violin by Nicola Bergonzi 1790

  这把提琴由尼可罗•白贡齐(Nicola Bergonzi,1754-1832年)所制。他是白贡齐家族的第三代。尼可罗杰出的技艺,重现了祖父卡洛•白贡齐的制琴风格。不论是使用的制琴工具,或处理木材的方式,都延续着克里蒙纳学派的古典传统,亦是选用质量良好的木材来制作背板,比如呈现美丽虎背纹(flame)的枫木,或克里蒙纳本土的枫木(oppio)木头等。在琴漆(main varnish)的选择上,他偏好黄橙色或橙色。这种涂漆与其伯父米凯莱安杰洛晚期的作品相似,不过在油漆(varnish)质地与色泽表现上,略为不及前辈。此外,尼可罗的琴型比较严谨,在制作的细节部分则稍显松散。
  尼可罗提琴的f孔通常比较垂直,靠近琴的边缘,但两边大小不同。他制造的琴较为阳刚而呈矩形,琴体轮廓(outline)尽量避免呈弧线,使得两边的C侧板近似平行,边角短粗,几乎形成直的棱角;琴身的面板较宽,拱形结构(arch structure)也较为平坦。尼可罗的作品在琴身比例上更具个人色彩。

  Violin by Carlo Bergonzi II 1796
 
  这把琴是迪卡洛二世•白贡齐(Carlo II Bergonzi,1757-1836年)所制。卡洛二世在1780年左右开始制琴,此时期与尼可罗的作品相当类似。后来,他显现极大的转变,所制的琴虽然依循祖父的琴型,但更接近欧莫柏诺•史特拉底瓦里的风格。
  尼可罗有时会结合两位大师的特色,例如制作琴身较大的史特拉底瓦里琴型,琴面处理上有耶稣•瓜奈里风格,但略为缩减f孔。除了小提琴,尼可罗还制作一些中提琴与低音大提琴,比例很匀称。至于他是否有制作大提琴,则无由得知。
  此琴用意大利小枫木做琴身,枫木使得提琴声音结实优美,C侧板较为方正,迥异于当时的意大利风格。f孔形状较不对称,琴身也较小。涡旋状的琴头比尼可罗琴更为粗壮,雕刻更为明浅。卡洛二世好用意大利本土的枫木(Oppio)木头来制作背板;面板用材则是精选的云杉木。他谨慎地靠近琴的边缘,嵌入整齐的镶线;橙黄色泽的琴身光亮耀眼,涂漆质量相近于尼可罗。
  白贡齐家族延续了1750-1800年Cremona的制琴家族。因为当时经济状况相当不好,所以当时所制的琴在细节上远不如先人的工艺技术,在涂漆上也改用酒精漆。由于采用北意大利特产枫木,质地坚硬,所以音色上相当明亮,在这个穷困时期,留下了历史的印记。目前奇美基金会还在寻找收购佐西莫•白贡齐(Zosimo Bergonzi, 1724-1773年)作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成为世界上唯一完整收齐这三代五位作者的乐器的博物馆。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广东乐器
广东省乐器协会
友情链接:   广州国际乐器展览会      辽宁省钢琴调律师协会      广州格利蒙那提琴有限公司      广东红棉乐器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市罗曼士乐器制造有限公司      美得理      伍氏兴隆明式家具艺术有限公司      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乐器协会 2012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5073472号 由索智科技提供技术支持
Copyright 2012 ChinaMusicIndustry All Right Reserved